【资料图】
他南征北战战功赫赫,为洗脱嫌疑装傻充愣,被变相流放导致身亡
有句俗语说得好"守业更比创业难",封建时期,开国皇帝想要建立大一统政权,也并非那么简单的事情。如果像李世民李渊那样,家里是世代贵族还算"赢在起跑线",但是像刘邦朱元璋那样一穷二白,想要成就大业更是难上加难。朱元璋作为皇帝当中,可能出身最普通的一人,却能建立大明政权,延国祚276年,真可谓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物。可是朱元璋晚期,他似乎十分害怕自己手下那帮老兄弟会忤逆犯上,连续除掉了多位开国元勋之后才善罢甘休,其中有一位勇冠三军的将领名叫华高,却因为装傻充愣暂时躲过了朱元璋的怀疑,但是被朱元璋识破之后,华高这个人的下场也是非常凄惨。
我国民间,一直流传着朱元璋杀功臣的说法,比如"火烧庆功楼",以及陷害徐达、刘伯温,诛杀成千上万的名将。史书当中,确实朱元璋有过杀害功臣的行为,但是也并非大家想的那么十恶不赦。明朝开国元勋中有一个叫做华高的将军比较另类,这个将领他本是水贼出身,巢湖起义军廖永忠手下,担任水军头目。1355年5月,当时朱元璋正在与元朝残余势力做殊死搏斗,元朝水军数量多于朱元璋三倍,而朱元璋虽短时间内虽还能自保,可是长久以往下去,难免军中会陷入无粮可用的窘境。
就在这时,廖永忠给朱元璋出了个好主意,让他从北岸横渡长江来到西岸,因为西岸是安徽芜湖市属于产粮大地,只要朱元璋能过得了长江,突破元军封锁线,那么便可以以逸待劳甚至反败为胜。此时,朱元璋急需要一位熟悉长江水性的人才,率领手下士兵殊死搏斗,从正面打开一个豁口。此时华高脱颖而出,他与手下心腹帮助朱元璋等主要将领渡过长江,也解决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。此后华高和廖永忠,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。
朱元璋建立大明初期,华高率领大军平定常州,随后又率领水师收复淮东、浙西,朱元璋将他封为平章政事。1370年,朱元璋还封华高为"广德侯",以纪念他和大将邓愈攻占广德的事迹。可是在1371年,华高突然变得怯懦无比。根据《明史·华高传》记载,虽然明朝已经坐稳江山,将元朝赶回了老家,然而元末帝在草原上又纠结了新的力量,明朝想要坐稳江山必须要尽可能向北讨伐。此时朱元璋多次向经验丰富的老将华高授意,让他赶紧率领大军向北进发。可是华高每次听到朱元璋的要求都装病不出,按理来说当时华高也不过45岁,并非是行将就木病人,也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媳妇。
眼看华高未战先怯,朱元璋又让这位将军重拾老本行,既然你不想向北进发,那么就给我操练水军吧,这是你看家本事,总不能推却了?可是华高却说自己多年没有在水上驰骋,所以恐不能胜任这个任务。这下可把朱元璋气得吹胡子瞪眼,可毕竟华高是自己的老兄弟不可能逼他太狠,所以华高这样装傻充愣,反而在每次风波当中都能保全自身。其实朱元璋也并非善茬,他通过手下的锦衣卫早就清楚,华高这样做的目的还是想洗脱嫌疑。最终在1371年4月,朱元璋将华高派往琼州修建当地的城防设施。
华高也不想前往山高水远的琼州,可没办法,朱元璋下了死命令,没想到在路上,华高因为忍受不了沿海一带潮湿且多蚊虫的环境,没过多久便染病而死。《明史》当中对于华高的记载非常不好,直言华高是个懦夫。笔者认为华高在前期明哲保身的想法并没有错,只不过一味的隐忍,或者装傻充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朱元璋是何等人?华高虽然有点小聪明,但是朱元璋又何尝不了解他心中所想。等到华高多次推脱之后,朱元璋直接让他去穷乡僻壤等于变相流放,华高也没有理由推脱不去,毕竟你还能走路,也没有染上重病。可老朱也没想到华高居然不适应当地的气候,很快意外重病不治。
说到底还是华高太过扭扭捏捏,如果他们看清楚形势,答应朱元璋之前的请求,或许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。所以通过华高的下场,很好表明了一个道理,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上太过斤斤计较,到最后可能会因为多种意外,导致原本的设想大胜偏差。假设华高不前往琼州,那么他肯定就不会因病而亡,老老实实留在南京肯定能保全性命。而华高老是将自己的项上人头看得太过重要,没想到"聪明反被聪明误",堂堂开国元勋,统领数十万水军的人才,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,真的是可惜之至。
标签: